靈芝草的光明的水晶能賣多少錢?
可以看的,把地址復(fù)制一下就可以了。至于是不是靈芝,圖片太小,且不全面,不好判斷,下面是一些靈芝的形態(tài),你自己看看是不是: 赤芝
形態(tài):菌蓋腎形、半圓形或近圓形,直徑10~18cm,厚1~2cm
菌蓋:皮殼堅硬,黃褐色到紅褐色,有光澤,具環(huán)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,邊緣薄而平截,常稍內(nèi)卷
菌肉 白色至淡棕色;孢子細小,黃褐色
菌柄:圓柱形,側(cè)生,少偏生,長7~15cm,直徑1~3。5cm,紅褐色至紫褐色,光亮 氣味:氣微香,味苦澀 紫芝
特征:皮殼紫黑色,有漆樣光澤;菌肉銹褐色。菌柄長17~23cm 栽培紫芝 特征:子實體較粗壯、肥厚,直徑12~22cm
基本概念
靈芝在我們的概念中有兩個概念的:
1. 從廣義的理解來說,它是指整個靈芝科的所有種類的。全世界有200多個靈芝種類被描述與記載,國內(nèi)有100多個品種。而古代的是按6色來區(qū)分靈芝,是古代沒有現(xiàn)代微觀生物技術(shù)而從形態(tài)上的認識的,目前科學(xué)的靈芝分類主要是以靈芝的擔孢子細胞結(jié)構(gòu)圖來嚴格區(qū)分靈芝種類的。
2. 從窄義的理解來說,因為靈芝科中的一個品種是赤芝,是常見的代表品種,被人們稱習(xí)慣了叫靈芝,是實際上它的學(xué)名,只是為給人們在稱法上的習(xí)慣,保留了靈芝的通用說法:赤芝=靈芝。
所有的關(guān)于靈芝的描述,醫(yī)學(xué)數(shù)據(jù)庫的書籍,論文,包括較多的醫(yī)學(xué)工作者也沿用了這個稱法的。所以,絕大部分的醫(yī)學(xué)論述關(guān)于靈芝的作用,都是以赤芝為研究了解對像,以它為基礎(chǔ)的。
當然也不乏有一些迷信的人,以為靈芝可“生死人,肉白骨”,那都只是一些傳說,或許小說中也有對靈芝神效的夸張及加大,但也只是劇情需要,并不可信??傮w來說,靈芝只是一種效果較好的藥材,品種不同,效果也有所不同。不過,也不會排除真的有可“生死人,肉白骨”之神奇效果的靈芝,但起碼現(xiàn)在是沒有的,所以,我們還是要相信科學(xué),不可把靈芝一味的認為是神藥
如何判斷靈芝是野生的還是人工栽培的 野生靈芝作為珍稀名貴藥材,資源十分有限,價格一般較高,而人工栽培的要便宜得多。目前,國內(nèi)能夠規(guī)模栽培的靈芝只有赤芝和紫芝兩種,其他品種還無法栽培。那么,如何判斷買到的靈芝是野生的還是栽培的呢? 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是用手和用眼 用手直接按靈芝表面,如果很輕易地能夠按進去,那就是人工栽培靈芝。因為人工栽培的靈芝生長期短,子實體質(zhì)地比較松;而野生靈芝長期在野外生長,質(zhì)地很硬,一般用手是按不進去的。 野生靈芝野外生長環(huán)境不盡相同,因此每一個靈芝的差異比較大,表面不光滑,看上去又黑又老;而人工栽培靈芝由于生長環(huán)境相同,每個靈芝長得都差不多,表面光亮,故一看就知是溫室里培養(yǎng)出來的“花朵”.
一、鑒別:
(一)靈芝分野生靈芝和人工栽培靈芝兩種。野生靈芝多為褐黑色,有光澤。栽培靈芝為棕色實體。
(二)靈芝的選擇可從其形體,色澤,厚薄比重上判別好壞。好的靈芝子實體柄短,肉厚,菌蓋的背部或底部用放大鏡觀察,能看到管孔部位,呈淡黃或金黃色為最佳,呈白色的次之,呈灰白色而且管孔較大的則最次。
(三)野生靈芝在幼嫩時被蟲蛀過,會使許多其它多孔菌混雜其中,應(yīng)注意剔除。
(四)靈芝的年齡一般上是以體積、重量和層數(shù)計算。
二、偽品鑒別:
(一)樹舌 實體形態(tài):菌蓋無柄,半圓形,剖面扁半球形或扁平,褐色,有同心環(huán)狀棱紋,菌肉淺栗色,菌管顯看多層,每層厚達1.5毫米。
(二)層疊樹舌 實體形態(tài):擔子果可連續(xù)生長2~3年,每年新菌蓋生于老菌蓋下側(cè),無柄,有時有柄。菌蓋扁或下凹,灰色或淺褐色,有同心環(huán)帶,菌肉淺栗色,軟,輕質(zhì)。
(三)紅緣層孔 實體形態(tài):菌蓋無柄或平伏而反卷,扁平,扁平球形至馬蹄形,木質(zhì)。為灰色至黑色,有寬的棱帶,菌肉近白色至木色,木栓質(zhì),有環(huán)紋。
(四)肉色栓菌 實體形態(tài):菌蓋木栓質(zhì),無柄,半圓形,扁平,有時近蹄形,覆瓦狀。表面有不明顯的輻射狀皺紋,有不明顯的環(huán)紋,具細微絨毛,為棕灰色至深棕灰色
是靈芝,只是生長的地方不一樣,外形也與常見的不一樣 靈芝的大小及形態(tài)變化很大,大型個體的菌蓋為20×10厘米,厚 靈芝(5張) 約2厘米,一般個體為4×3厘米,厚0.5~1厘米,下面有無數(shù)小孔,管口呈白色或淡褐色,每毫米內(nèi)有4~5個,管口圓形,內(nèi)壁為子實層,孢子產(chǎn)生于擔子頂端。 菌柄側(cè)生,極少偏生,長于菌蓋直徑,紫褐色至黑色,有漆樣光澤,堅硬。 孢子卵圓形,8~11×7厘米,壁兩層,內(nèi)壁褐色,表面有小疣,外壁透明無色。
鑒別方法 鑒別野生靈芝和人工培育靈芝的主要方法有:
首先,看靈芝的色澤形狀。由生長環(huán)境的不同以區(qū)別,野生靈芝多生長于深山樹林中某種已枯死樹干上,旁邊雜草亂石頗多,故野生靈芝長型多樣,色澤各異,而種植靈芝出于種植基地,雖種植戶也有刻意模仿野生靈芝生長環(huán)境,但大多長型都比較均勻,色澤大致相同。
第二,是比較大小。野生靈芝品種多,形狀相對不規(guī)則,每類靈芝各有自己的特點,不過,山上采集的靈芝一般都大小不一,不會像人工的那樣,大批量的靈芝大小基本上都差不多大。人工栽培的靈芝一般的生長環(huán)境都是在溫室大棚,這樣生長環(huán)境生長出來的靈芝往往比野生靈芝的個頭大很多,同時靈芝的大小整齊度一致,形狀也規(guī)則。
第三,是看蟲眼。野生靈芝都生長于野外,肯定會遇到蟲害的侵襲,所以子實體下方都會留下不規(guī)則的蟲眼,這個也是必然的,如果沒有蟲眼,那只能說明這靈芝是人工培育的。人工栽培的靈芝一般都采用農(nóng)藥控制蟲害問題,幾乎不會有蟲眼的。
第四,是聞氣味、品味道。野生靈芝的藥用價值越來越明顯,何以稱之為藥,能治病、能防病、能抗病。野生靈芝味是苦的,而且很苦,一般來說越是苦的其藥效才會顯著,古語有云“良藥苦口,苦口良藥”。野生靈芝并無氣味,在藥店所買的靈芝之所以有氣味一般是由于中藥材混雜后導(dǎo)致串味。
第五,是看草梗。野生靈芝常有野外自然的元素。野生靈芝生長環(huán)境都是雜草叢生的,難免會有草梗與靈芝纏繞在一起(就長在靈芝體內(nèi)穿透其間)。
第六,靈芝腳的泥。野生靈芝采摘時肯定會帶有泥土,并且泥土很結(jié)實,很難掰開。而野生靈芝肯定不是都采集于一個地方,所以它帶有的泥土肯定不會是一個地方的泥土。
從照片和描述來看應(yīng)該是下面的靈芝品種: 平蓋靈芝
文獻名:樹舌、樹舌扁靈芝、扁芝、扁木靈芝、皂菌耳等。 形態(tài)特征:子實體多年生,無柄,木質(zhì),菌蓋半圓形,近腎形或不規(guī)則形。
功用:微苦、平??拱⒅髦渭甭愿窝?、早期肝硬化、食管癌、肺癌、肝癌、鼻咽癌、胰腺癌、胃癌、乳房癌。
沒錯的 是靈芝 來源】
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 Ganoderma lucidum(Leyss.ex Fr.) Karst.或紫芝 Ganoderma sinense Zhao,Xu et Zhang的干燥子實體。全年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剪除附有朽木、泥沙或培養(yǎng)基質(zhì)的下端菌柄,陰干或在40~50℃烘干。是寄生于櫟及其他闊葉樹根部的蕈類。傘狀,堅硬,木質(zhì),菌蓋腎形或半圓形,紫褐色有漆狀光澤。各地均有分布,近來有人工培養(yǎng),培養(yǎng)品形態(tài)有變異,但其療效相同。
編輯本段【成分】
紫芝含麥角甾醇,有機酸為順蓖麻酸,反丁烯二酸。此外,并含氨基酸、葡萄糖、多糖類、樹脂及甘露醇。一般靈芝有生物堿、甾醇、內(nèi)酯、香豆精、酸性樹脂、氨基酸、油脂、還原性物質(zhì)等反應(yīng)。
編輯本段【藥理】
據(jù)動物試驗,對小白鼠有鎮(zhèn)靜、鎮(zhèn)痛作用。可提高小白鼠耐寒、耐缺氧能力,并推遲其死亡時間。以靈芝為主配以白術(shù)、田七、川芎等中藥,則能顯著提高動物的存活率,并能幫助動物渡過放射病極期,而使白細胞較早恢復(fù)。受照射動物服用靈芝后可增進食欲,改善精神狀態(tài)。正常人口服靈芝20克,能降低心率。
編輯本段【類型和主治】
青芝:一名龍芝,酸、平、無毒。明目,補肝,安神,增強記憶力。 赤芝:一名丹芝,苦、平、無毒。解胸胃郁結(jié),補中益氣,使人神志清明。
黃芝:一名金芝,甘、平、無毒。益脾胃,安神。
白芝:一名玉芝、素芝,辛、平、無毒。止咳益肺,安神,亦增強體力。
黑芝:一名玄芝,咸、平、無毒。利水道,益腎氣。
紫芝:一名木芝甘、溫、無毒。益精氣,堅筋骨,利關(guān)節(jié),療虛勞。
編輯本段【功能主治】
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把靈芝列為上品,謂紫芝“主耳聾,利關(guān)節(jié),保神益精,堅筋骨,好顏色,久服輕身不老延年。”謂赤芝“主胸中結(jié),益心氣,補中增智慧不忘,久食輕身不老,延年成仙?!苯陙?,對靈芝草的研究如雨后春筍,臨床報道頗多,歸納起來有下述幾方面:
(1)治慢性支氣管炎:服用靈芝片,日3次,每次1片(含量相當于生藥0.5克),或用靈芝酊(20%濃度),日3次,每次10毫升(每日量相當于生藥6克),一般15~30天開始見效。
(2)治支氣管哮喘:小兒患者每日肌肉注射1~2毫升(每毫升含0.5~1克生藥),連續(xù)注射1個月左右。
(3)治白細胞減少癥。曾治療因化學(xué)、物理、藥物及慢性病等各種因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52例,近期有效率為84.6%,白細胞總數(shù)平均提高至1028/立方毫米。10~20天為一個療程。